2025年01月21日 发布
扬州戏曲对古琴音乐的影响
扬州由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自古以来成为歌舞、戏曲等活动较为丰富的地区。戏曲在孕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的不同形态,在扬州都曾经留下足迹。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有的还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扬州作为元代时行省的治所,戏剧当时在扬州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当时行省设有教坊司管理乐工歌伎,北方杂剧不少演员和作家南下来到扬州,使这里成了杂剧在南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明代浙江余姚腔传入扬州后,苏州昆腔也相继传人,群众性的演出活动较多至清初,随着扬州经济复苏并发展,富有的盐商们对戏曲的支持大大加强,不惜代价经营戏班,这吸引了全国各地各种声腔的戏曲艺术家前来献艺,其中就包括苏州的昆曲。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扬州昆曲最为旺盛,有专门演出昆曲的戏馆。康熙、雍正年间,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戏--扬州乱弹,后来经过发展演变,形成扬剧。
昆曲和古琴在文化功能上都是倾向于高雅的情趣,一般为文人所喜爱,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就非常喜爱昆曲,他还参与整理了一套扬州昆曲。从历史的琴学观念来看,广陵琴派早期的徐祺在《五知斋琴谱·指法》中曾说:“琴之为道,在乎音韵之入妙,而音韵之妙,全赖乎指法之细微”。这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少椿的古琴艺术实践,他精研吟猱指法,把南方音乐特有的抒情和柔美发挥到了极致,并谨严传承“绮丽细腻、音韵并茂”之风。
昆曲的曲风婉转细腻,缠绵悠长,这种音乐的曲调很可能影响古琴音乐的旋律线条。中国文化有强烈的生命品格,音乐追求接近人声、模仿人声,这种倾向可能影响了古琴音乐的旋律特征,也通过左手的吟绰注来模仿戏曲声腔。另外,昆曲的旋律特征是细腻、缠绵,正好和广陵琴派绮丽细腻的特征有所吻合。
昆曲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影响了和它共处一个文化圈的古琴艺术的音乐形态。
扬州曲艺对广陵琴派的影响
扬州弹词的曲调“朴实典雅,古色古香”,伴奏“上下手协调配合,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扬州弹词音乐伴奏重视上下手配合和广陵琴派重视左右手配合,三弦的疏放和古琴的洒脱自由,琵琶的多变和跌宕绮丽都如出一辙,有着不少共同点。
那么有着明显雅俗区分的古琴音乐何以和弹词音乐风格有这么多类似特征呢?我们实在很难搞清楚弹词音乐和古琴音乐到底是谁影响了谁,即使搞清楚了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即使如此我们也很难解释清楚形成这种风格的文化成因。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这种共同点的来源正是上述的共同的文化根源,我们也可以把扬州曲艺作为广陵琴派文化生态的一个组成因素来看待。
参考文献:《扬州地域文化环境对广陵琴派的影响》李小戈